网站首页 >> 族务动态 >> 文章内容

宏金月元-助抗日英烈后裔寻获烈士墓冢

[日期:2015-12-16]   来源:湖南宁乡泉塘黄氏  作者:湖南宁乡泉塘黄氏   阅读:872[字体: ]

孤独英魂守望七十余载终盼归

难以忘却的记忆
□通讯员 施化果 记者 周建福 整理


    午后的阳光穿过枝杈的缝隙洒在源东乡“田塘坞”的山凹,这个人迹罕至的群山深处,有一个荒冢,旁边立着一棵青松、一块墓碑,黑黢黢的墓碑上字迹已模糊。一抔黄土与枯枝野草相邻为伴,风与光成为仅有的访客。

    5月13日,墓主的外甥媳妇龙庆元来到这里,用手轻轻剥去碑上的苔藓,用清澈的泉水拭去上面的泥土,也揭开了湘籍抗日烈士丁志远那段尘封72年的历史。

    阴庵山下惊现无名墓碑

    7年前,我开始着手研究金萧支队第八大队(以下简称“八大队”)抗战史,准备创作一部长篇纪实小说《烽火金华》。去年,我在革命老区源东乡采访时发现,在大路村一个叫“田塘坞”的山凹处,也就是当年“八大队”抗日战场阴庵山正对面,立着一个无名墓。村里的老人告诉我,这里长眠着一位湖南籍烈士,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因时间跨越70多年,老人已经不记得这位烈士的祖籍地。

    当地离休干部徐正源、源东乡长塘徐村老支书徐至为等数人也多次找我,认定地下埋着的就是一位抗战烈士,并希望将烈士荒冢移到源东烈士陵园或将他的遗骸回归故里。由于该烈士牺牲时没有留下任何资料,要找到他的后人,可谓是“大海捞针”。

    几经波折找到烈士家人

    正值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苦于没有发现烈士的相关线索,我内心焦灼。

    4月7日凌晨2时30分,我突然从梦中惊醒,于是在湖南“宁乡网”发布了一则消息:“寻找宁乡籍抗日烈士丁志远家人”。半个月后,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对方说,他叫黄虎城,老家宁乡县的,他们掌握的一名抗战烈士信息,与我发布寻找的信息基本吻合,但不晓得寻找的对象是不是同一个人。

    为进一步确认信息,黄虎城给宁乡热心公益人士金月元老师打了电话请求核实。金月元老师自费赶到株洲,找到了丁志远80多岁的外甥。

    之后,广东中山、湖南株洲等地的丁志远家人,也先后与我取得了联系。根据多方确认,1943年7月18日牺牲在源东乡大路村的抗日烈士丁志远,是湖南省宁乡县大屯营镇河西村狮股塘组人,原属中国国民革命军湖南陆军第二军六团团部,任掌旗官、陆军上尉

    我们从丁志远的孙子丁振带来的丁氏家谱上看到“中国国民革命军湖南陆军第二军六团团部掌旗官、陆军上尉”等字样,与丁志远当年的战友徐正奎说的基本吻合。

    丁振说:“1939年,爷爷骑着一匹白马回家,住了一段时间,接到命令后赶回部队。”

    抗战胜利后,战友丁远春回家只把丁志远牺牲在浙江的消息透露给丁志远的妻子,但没有讲丁志远参加新四军抗日牺牲的实情,或许丁远春根本不晓得丁志远已经加入新四军。丁志远牺牲时,已是4个孩子的父亲,妻子肚子里还怀着娃娃。此后的72年,湖南亲人只知道丁志远牺牲在浙江,别无他讯。

    “文化大革命”期间,家人因受丁志远曾加入中国国民革命军之牵连,亲戚疏远往来,晚辈们一概无缘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党组织等。

    “我曾经听说,爷爷有张身着戎装,腰佩手枪,骑着白马的照片,想想都觉得威武英俊。”丁振告诉我,后来奶奶将这张照片送到了表哥(奶奶的外甥)手里,但对方怕被周围的人发现外公曾经有参加国民革命军的经历,于是将他生前的唯一照片给烧毁了。

    自那时起,他们都不敢提起丁志远。偶有后辈们问起丁志远是怎么死的,奶奶对他们说是“病死”的。

    “我只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听过爷爷的一些事情。每当我想要深入了解时,奶奶却总是沉默。”丁振对我说,爷爷最后一次出去,是哭着走的,可能当时就知道回不来了,交代奶奶把几个孩子抚养好。1990年奶奶去世,仍旧没有爷爷的消息。要是她早知道这个消息,就不会这么遗憾地走了。

     丁振说,奶奶共生了5个孩子,所有开支都是她在煤矿里做苦力用一车一车煤拖出来的。奶奶失去了爷爷,但她一直没有改嫁,而是把对爷爷的思念化作尽全力照顾孩子和操持好家务的行动。孩子们长大后,她交代孩子们去寻找丁志远的遗骨,却一直没有找到。

    昔日战斗场面惊心动魄

    5月12日,金月元和丁振、龙庆元、丁志远老家村主任卢福强等人赶到金华。曾与丁志远一起战斗过的徐正源、徐正奎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了当年跟英烈相处的战斗故事。两位耄耋之年的老兵对当年长塘徐伏击战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在目。

    1943年7月17日,金(华)属特委地下党大组长施鸣鸿(施樟洪)接到上级命令,组织山下施游击小组组长施长江、丁村游击小组组长施长福等3人来到馒头山,爬上电线杆剪断了沈店日军据点通往山外的电线。

    徐正源说,“八大队”第三中队隶属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驻地在长塘徐村。三中队接到上级通知,盘踞在孝顺的日军与沈店炮楼日军紧急换防,因两地之间的电线已经被切断,日军原一个排的兵力增加到一个中队人马,进山清剿我方游击队。

    那天上午,第三中队埋伏在大路村一个称“四角台奤(音)”平凹处的两侧树林中,他们以山上的密林为掩体。10时不到,队员吴长清探出脑袋查看日军是否进入我方埋伏圈时,被隐蔽在树林中的日军狙击手击中头部,不幸牺牲。我方游击队一边奋起还击,一边往山里撤退,日军在后面紧追。

    日军中队长追至大路村村口时,只见公路两侧崇山密林、大树遮天,对于是否追击一时犹豫不决。第三中队中队长施鸣许见此情形,果断命令部队撤入阴庵山的树丛中进行还击。

    “丁志远是正规部队出来的,打仗冲在前头,枪法好,杀敌很勇猛。”徐正奎说,我方最好的枪械是排枪,装一发子弹打一次。而日军武器先进,用迫击炮攻打我方阵地。丁志远的眼部右侧、胸部被炮弹击中,当场壮烈牺牲。

    战友们摸黑从战场上把他的遗体抢了回来。徐正奎和战友们用几块木板,做成了一副棺材。入棺时,丁志远的遗体已僵化,两条腿是弓着的,他们把腿压平装入棺材费了很大的劲。“白天,日军防守战场,我们不敢埋。当天夜里,趁着天黑,我与徐至爽、徐加森、金森木等人才将丁志远的遗体抬上山。”徐正奎说。

    埋葬时,大路村情报员徐正川,游击队员徐至土、徐至鑫,白水坞村村民施买儿等人挖坑,帮助一起将烈士埋葬。由于时间紧迫,当时他们只能在坟边插了棵小树苗,作为记号。1951年5月,徐正奎担任乡长,为丁志远申报了烈士,金华县民政科拨了款,后来找到那棵树苗,在它旁边为丁志远立了碑。

    徐正奎说,当年在长塘徐部队驻地,丁志远与村民相处十分和谐,他生活上十分俭朴,衣服旧了破了舍不得换,总是把部队发的新衣让给其他战友穿。村民们看到他穿着一身破衣服,给他取了个“粥讨饭”(乞丐之意)的绰号。“多好的一个人,就这么走了真可惜。”徐正奎不禁老泪纵横。

    今日肝肠寸断祭奠亲人

     5月13日下午1时,汽车行驶在前往大路村的路上,丁志远的家人们不时地打开车窗往外看,此时每个人的心情既沉重又激动。

    他们沿着羊肠小道,爬过坡坡坎坎,走过“田黄塘”,跨过沟壑,找到了丁志远烈士墓,只见墓碑四周的植被、杂草已被人整理过,显得干净整洁。家人们按照传统习俗点起了蜡烛、纸钱、香,跪在烈士墓前叩拜。

    龙庆元弯下腰细细地擦拭着墓碑,想看看丁志远的名字,但经过几十年风雨侵蚀,当年红漆书写的“革命烈士丁志远”几个字早已模糊。丁振跪在爷爷墓前,看着眼前的墓碑,这个中年汉子滚下了泪滴。

    他抱拳叩地叫了声:“爷爷,我们终于找到您了!爷爷,我们要把您接回家乡去!”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离开前,他们用瓶子装上墓碑旁的泥土和一束树枝,说要带回宁乡留作纪念。                  

    在大路村,我们见到了今年70岁的徐作成老人。丁志远牺牲后,徐作成的父亲徐正川成了守墓人,每逢清明、冬至等节日都会前往祭扫、清理。父亲过世后,看护烈士陵墓的任务就交给了徐作成。

    “他是为打日本鬼子、保卫我们的家乡而牺牲的,我这么做也是告诫自己不要忘本。”徐作成神情凝重。他说,自己活着一天,就要为烈士守墓一天。生,为烈士守灵;死,与烈士共眠。

    与老人告别,我心里对他充满了敬意。是的,老人的守望,不仅仅是为了一句承诺。他守望的是中华民族的英魂,是一个国家的尊严。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