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后投稿和留言交流!
网站首页 >> 行状事略 >> 文章内容

《明实录》湖广宪副黄永寿(字举信)宦迹考

[日期:2014-03-11]   来源:湖南宁乡泉塘黄氏  作者:湖南宁乡泉塘黄氏   阅读:1935[字体: ]

        湖南宁乡泉塘黄氏始迁祖应麒公与宁乡双观黄氏始迁祖元鑑公为堂兄弟,其祖父为举信公今就举信公宦迹考证如下:

        元至正戊申(1368)。十月初二,举信公出生于江西乐安县桐冈村。 

    清道光年间所修的江西乐安《同富黄氏七修族谱》卷首《嘉言讚众三修族谱功成记》(十七世孙 黄本 撰):十三世祖……曰永寿,字举信,洪武丙寅(1386)贡举,授从事郎、吏科给事中,历升湖广按察司副使,后承命为征夷元帅府从事官,征讨安南而殁。又,该谱世系《大同公若时派下》十三世:允寿,字举信,行友五,于至正戊申(1368)十月初二生,至永乐丁亥(1407)四月十四卒于湖广西龙州。娶曾氏,葬坪下。公洪武丙寅贡举,任吏科都给事,陞湖广按察司左副使,征寇有功,未升爵,复为参谋官,食尚书俸,从征安南,卒于广西龙州。附记曰:旧谱曰:崇生公之孙举信,任湖广宪副,以功受尚书俸,复勅征安南。昔建青云门第,今景迹罕存,而支孙仍居旧处。

    同富族谱中举信公,一处记载其名为“永寿”,一处为“允寿”。洪武19年,举信公贡举,先在南京任从事郎,升礼科都给事中。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时间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为避讳,举信公改名“允寿”为“永寿”,应属正常遵制

    《历代贡举志》(一卷·明·冯梦祯撰):我高皇帝设科,广求天下之贤,应文举者,察言行观德,考经术观业,试书算观能,策经史时务观干济。洪武元年,下求贤诏。三年,下开科诏。六年,诏科举取士。终浮文,罢不设。十七年,设科举法,命礼部颁科举新式行焉。已诏各布政司府州县官,举秀才人材,盖科荐并行也。十九年,诏郡国经明行修之士,轮旌束帛,交驰于四方。初定金陵,辟儒士范祖干、叶仪,既至,访道,祖干手《大学》以进,曰具不出此书。克婺州,置行中书省,召儒士许元、胡翰等日会食,其中轮二人讲经史治道。克处州,以书币徵宿儒宋濂、刘基、章溢、叶深以来,命有司创礼贤馆处焉。晚徵耆儒崇德鲍恂、上海全思诚、安吉余诠、高邮张长年,命坐顾问,命为文华殿大学士,恂等固辞,乃赐敕礼遣之。时孝廉人材及郡县所贡士皆得见,见称旨,即擢不次。而国子生奉命巡列郡廉官方吏治,问民所疾苦,还称旨,即擢用为行省参政、佥事、知府等官,至有擢佥都御史者。已制科举,诸民经、宏词等科并革,存进士科举,与荐举、岁贡为三途,以并用,三年大比而宾兴之。其会试中式士,天子御正朝,制策策焉。又明日,上具皮弁服,御正朝,文武群臣具朝服班侍胪传,赐进士及第、出身、同进士出身,各有差。事讫,群臣前拜贺,辞曰“天开文运,贤俊登庸”,即六卿宣宣制,无是也,故进士科特重。其会试不中式者,送国子监肄业,俟又举。文皇帝言,国惟求贤,以资治理,宵旰遑遑,急于饥渴。其令内外诸司,于群臣百姓中堪重任而沈滞下僚,堪剧烦而优游散地,抱道怀才而隐田野者,各举所知,以名闻,毋媢嫉,毋蔽贤,毋徇私监举。

明成祖朱棣画像

    太祖高皇帝以武定天下,但却很重视文治,对文官的选拔极其看重。虽出身寒危,但深知文治和教育的重要性,知道武将马上打天下,而马下治天下需要的却是读书人。所以太祖在实行科举的同时,也十分看重学校的建设,注重对读书人的培养。明朝文官选拔的制度主要有两项:科举进士、学校贡举,洪武八年,正式颁行学校贡举制度,生员主要分为二等。一:府州县学舍生员。其主要的生源来自官员子弟,以及平民中俊秀,十五岁以上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充任。主要的学科有:史、礼、律、乐、射、算等项目。其考试分为月考和三年一大比。优秀的由行省选拔至京师,由天子亲自临轩召见测试,分科提拔录用。其主要的任用有担任御史、知州、知县、教官、经历、县丞、部院书吏等等。二:乡里学舍生员。三十五家置一学,名〔社学〕。由守令选择有才能道德的人负责教授。教授的科目有:百家姓,千字文以及经、史、律、算。考试也是三年一大比,由行省选拔优秀的送到京师,天子亲自考试录用,师生都有资格升进。明初,监生赴诸司先习吏事,称为历事监生,也有外放整理田赋、清查黄册、兴修水利,学习十多年,开始正式录用。洪武19年,举信公贡举时才18岁,年龄有优势,但没有官场历练。洪武35年升宪副时为34岁,期间一定经历了16年的多岗位历练才有此次提拔外放机会。是否有历事监生经历,在诸司学习吏事,或外放清查黄册、兴修水利,不得而知。

明代疆域图

    洪武19年,举信公18岁贡举,后以“正途”被选拔,初任从事郎,正式进入官场。从事郎,明初为文官初授之阶,从七品,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据《皇明史概》(明·朱国桢.明崇祯刻本)卷4:洪武十九年丙寅 正月庚辰颁大诰于国子监及各儒学。……二月戊申定首领官于本司堂上九年通考黜陟正官九年称职予诰勑。壬子命新除官不用符契止给劄付。……七月癸未诏举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年七十以下者置翰林六十以下者置六部二司。……八月己酉定吏员转补资格。《皇明史概》卷6:洪武二十六年癸酉 七月戊申选秀才张宗璿随东宫官入直文华殿。……十月壬辰监生二百四十一人除教谕等官。丙寅监生刘正等为左布政等官凡六十余人。……从史料可知,洪武二十六年,太祖皇帝提拔国子监生六十四人为布政使、按察使,及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职。举信公是否于洪武26年随这批监生除官,亦不得而知。

    洪武24年,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设左右给事中,从八品;设给事中,正九品。建文中,改置都给事中,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不置左右给事中。明初,给事中选拔不甚规范,后注重学识,皆在进士、举贡中选拔。往后止于进士之内,年三十以上者考选奏补,且需一定行政经历。给事中属于近侍之官,兼主奏对,必选体貌端厚,语言的确者。因此,举信公在当时官场中,应属于年轻有为、身材伟岸、面相忠厚、语言清晰、办事可靠之人。

   关于举信公的记载,有明确史料可查者,除族谱外,目前仅有《明太宗实录》卷13洪武三十五年(1402)冬十月壬子(即十月初二,为公元1402年10月28日,周六),升吏科都给事中姚行为湖广布政司右参政,户科给事中罗义左参议;刑科都给事中周鼎湖广按察使礼科都给事中黄永寿(时年34岁)、刑科右给事中吴让俱副使,刑科给事中商惠佥事;工科都给事中李敬为江西布政司右参议,户科都给事中梁成、兵科都给事中傅寿俱江西按察副使,赐钞及文绮表里有差,升江西按察佥事周观政本司按察使。 《明太祖实录卷之255》:洪武30年冬十月,擢礼科给事中王谦为通政使司左通政,吏科都给事中刘昱为左参议。《明太宗实录卷之14》:洪武35年十一月,擢监生马宾为礼科给事中。经查明太祖、太宗两朝实录,自王谦升职后,礼科给事中该职位继任者则无记录。同富谱载:举信公任吏科给事中”“吏科都给事”,《明实录》则为礼科都给事中”。按照升迁规则,举信公任职履历可能有二:一是由洪武时期的从七品从事郎,一直做到建文时期,才转任从七品吏科给事中,后升任正七品礼科都给事中二是由洪武时期从七品从事郎,到建文时期转从七品礼科给事中,再升任正七品礼科都给事中;如为后者,则同富谱记载任职吏科有误。因朱棣即位后,“悉焚建文时遗册”,建文帝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包括笔记、族谱等又概遭禁止,因此朱允炆在位时的史料现已无可信材料,故举信公任职履历究竟为何,查证可能困难。在南京礼科任职期间,举信公还积极参加江西家族事务,建文2年(1400),举信公曾主修同富宗谱

明朝官员

   又,《太宗明实录》卷十:洪武35年秋七月,升欧阳以恭为礼科左给事中,仝希颜(河南洧川人,洪武举人)为右给事中。卷十三:洪武35年冬十月,升礼科左给事中欧阳以恭本科都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秋七月,升礼科都给事中欧阳以恭为河南布政司左参政,……《明太宗实录卷55》:永乐四年六月,吏科都给事中黄耕终母丧来朝,改礼科都给事中朱棣即位第一年,即于洪武35年改置左、右给事中,仍为从七品,置六科于午门外直房莅事。明成祖初,欧阳以恭应为举信公副手,举信公升任湖广宪副(正四品)后,由副职欧阳以恭接任礼科一把手。可见,建文、永乐之际,政局跌宕,六科都给事中这类近侍之职更换频繁。

   据康熙《湖广通志》卷28:明官制……置按察司,以司宪度、副使、佥事,因事添设,无定员。

        同富谱记载举信公任湖广宪副后,曾征寇,且有功,但未因此升爵举信公于洪武35年冬十月升任宪副,按路程计算,由南京抵达湖广的时间最迟应为永乐元年春夏之交,即1403年上半年,征寇也应在到任后才开始。礼科都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明初,按察司副使的重要职责就是“整饬兵备”。据康熙《湖广通志》卷24:洪武二十八年,申调兵捕贼之例。凡所在寇发三四十人,则调军一二百人。寇数百人,则调军数千人。为之期日必得。官不躬率,或调兵失律者,罪之。因此,举信公被提拔为正四品宪副,开始了多岗位多角色历练,到任后的重要工作就是征寇剿匪,并且征寇成绩应该还较大,有功。

    所剿之寇为何地之寇?从明史来看,有调湖广之兵剿广西之寇的例子。明史·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洪武七年,……二十二年,富川县逃吏首赐纠合苗贼盘大孝等为乱,杀知县徐元善等,往来劫掠。广西都指挥韩观遣千户廖春等讨之,擒杀大孝等二百余人。观因言:“灵亭乡乃瑶蛮出入地,虽征剿有年,未尽殄灭,宜以桂林等卫赢余军士,置千户所镇之。”诏从其请。二十七年,全州灌阳等县平川诸源瑶民,聚众为乱。命湖广、广西二都司发兵讨之,擒杀千四百余人,诸瑶奔窜遁去,置灌阳守御千户所。初,灌阳县隶湖广,因广西平川等三十六源瑶贼作乱,攻击县治,诏宝庆卫指挥孙宗总兵讨平之。县丞李原庆因奏灌阳去湖广远,隶广西近,遂以灌阳隶桂林府千户所,命广西都指挥同知陶瑾领兵筑城守之。永乐二年,总兵韩观奏:“浔、桂、柳三郡蛮寇黄田等累行劫掠,杀掳人畜。已调都指挥朱辉追剿,斩获颇多。

        同富谱载,举信公从征安南《明太宗实录卷52》:永乐四年三月,湖广按察司按察使周鼎、佥事□惠有罪,俱降福建市舶提举司副提举可见,举信公未与周鼎等合流。据康熙《湖广通志》卷24:永乐四年,征安南,敕湖广军俱往广西听征。永乐四年(1406)秋七月,张辅以右副将军从征夷将军朱能进军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冬十月朱能卒于广西龙州,张辅升征夷将军,领众自广西凭祥进兵,与左副将军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克东都(今河内)、西都(今清化)。五年(1407)正月至三月,大败安南兵于木丸江、富良江等地。这段时期应为前线将士战斗最紧张,后勤补给、粮草军饷最吃紧,元帅府各官兵工作压力最大的时期五月俘安南太上皇黎季,六月改安南为交阯。六年,振旅还师。举信公于永乐四年(1406)加入征讨大军,任征夷元帅府参谋官,赴广西,不幸于永乐五年(1407)四月十四日胜利前夕在广西龙州县卒于军,也算马革裹尸,捐躯沙场,气贯长虹。

        明初征交阯,宁乡籍官员随军平安南,史料亦有记载。据民国31年《宁乡县志·故事编第十·先民传六·明》:东城李氏李兴邦,以洪武20年由太学生考授北平道监察御史,升右佥都御史(类似于省纪委副书记,正四品,与宪副举信公同级别)……;29年丁母忧……降汝宁知府。英国公张辅征交阯,上言兴邦素勇智,请以从诏,复佥都职,行至广西镫勒驿,卒。朝旨哀悼,赐祭入祀乡贤祠。从子守中。据咸丰10年《沩宁东城李氏七修族谱》(陇西堂,六卷首一卷,李鸣皋纂修):兴邦,允信长子,字嘉言,号沩源,元至正7年丁亥(1347)正月初十辰时生,晰居曬谷石,明永乐9年辛卯三月十八日寅时殁。……上言兴邦素勇智,且家世近安南,此行必得兴邦而后可。……配黄氏,赐赠淑人,元至正11年辛卯正月二十八生,没葬善化白竹山观音阁侧香炉山。生子四:守廉、守先、守定、守成。从史料看,举信、兴邦二公职位相当、职责相似,又同为右路张辅将军麾下效力,可能相识相熟。最后,二公亦先后为国捐躯,且都殁于广西前线。这正是: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相关评论
特别推荐